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很快意识到配资炒股官方,这场发生在三年援藏任务尾声的突发灾难,就是一次大考。
短短几个月,上海援藏交出的答卷有目共睹。以森嘎村重建项目为例,这个在地震中几乎夷为平地的村庄,在地震发生数周后就启动易地重建设计规划,并于3月正式动工。目前,村庄内的所有民居全数完成结构封顶,受灾群众迁入新居指日可待。
自1995年派出首批援藏干部,上海对口援藏工作至今已开展了30年。2022年7月,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总计110人接过援藏接力棒,来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日喀则市。
彼时,疫情防控态势依旧紧张,交接工作难免匆忙。所幸,在与当地干部的交流中,援藏干部首次踏足雪域高原的忐忑很快被打消。
彭一浩回忆:“当地干部告诉我,藏族同胞对于真心佩服和认可的人、叫好的事,会用拇指沾上白色的糌粑,在对方身上点一枚指印,再说一句‘雅布’。”以此为灵感,“雅布工作法”应运而生。这也是贯穿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三年援藏工作的精神主线和党建品牌。
点在身上的白色拇指印,是群众满意的朴素表达,也是对口援藏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又一个三年临近尾声,踏上归途之际,能收获多少藏族同胞的“雅布”?答案,凝结在诸多片段中。
森嘎村重建项目现场。 于量 摄
4553份问卷与“外卖小哥”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研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雅布工作法”的重要抓手。
入藏伊始,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便立即着手开展大走访、大调研,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探讨,听实话、摸实情。与此同时,团队还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产业就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医疗教育等多个方面,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553份。
围绕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三年援藏工作计划》随之出炉。计划提出,推进援藏项目建设要以“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为主线,进一步探索“数字援藏、科技援藏、金融援藏、生态援藏”新模式,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发挥上海援藏工作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有序推动日喀则市及对口五县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疫情过后,为了进一步掌握社情民意和经济活动恢复情况,上海援藏又出新招。2023年3月,十余名上海援藏干部集体注册了美团骑手账号,化身“外卖小哥”。在走街串巷、接单送单的过程中,与当地群众零距离交流。
“一整天的时间里,我们送了藏面、包子、药品。”彭一浩认为,送单之余更有机会获得群众最真实的反馈。比如,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抱怨附近的市政工程时间安排不合理,不时就要断水断电,公司业务受到影响;另一家藏茶馆的老板则反映疫情后房东层层转租,导致租金畸高,经营成本骤增。
这些“具体的问题”,最终逐一落实为援藏工作中“具体的事”。
萨迦县的藜麦田。 于量 摄
灰白土上,藜麦成新主角
站在萨迦县扯休乡藜麦种植基地的观景平台上,能看到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左侧,是连片的藜麦田,盛夏时节一片翠绿,甚是养眼;右侧,则是未经开垦的生地,其上砂石遍布,满目焦黄。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萨迦小组领队,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沈佳梁说,在藜麦项目落地之前,这里的土地都是右边这副模样。
过去三年,在这片“灰白土”上,藜麦成为了舞台上抢眼的新主角。
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帮扶,是上海援藏的传统强项。不仅“输血”也要“造血”,切实实现群众增收,则是“雅布工作法”的题中之义。
萨迦县与藜麦结缘,始于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入藏第一年。通过拜访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援藏萨迦小组将目光投向了藜麦这一时下热门的健康食品。经专家团队综合研判,萨迦县扯休乡的海拔高度、自然环境与藜麦原生地非常接近,具备种植藜麦的基础条件。
2023年4月,扯休乡撂荒的2500亩土地被选作藜麦试种基地。次月,萨迦县、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藜高科(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三方签订了“萨迦县高原藜麦种业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藜麦项目正式落地启动。
初来乍到的藜麦,表现不负众望。2023年,萨迦县种植高原藜麦约2500亩,平均产量约400斤/亩,收购价较青稞增长400%以上。经测算,在未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实现项目经济价值1000万元,并为当地农牧民直接增收约210万元。2024年,藜麦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0亩,同时进一步优化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实现经济价值约3500万元,为当地农牧民直接增收近900万元。
故事还远未到尾声。沈佳梁告诉记者,投入1600万元援藏资金的藜麦产业标准化厂房园区今年将投入使用,届时藜麦加工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灰白土上的这片万亩藜麦田,未来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森嘎村,一名工人走过重建后的房屋。 于量 摄
“上海速度”重建森嘎村
定日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是一场与时间的全面赛跑。
入冬以后,日喀则气温骤降,非常不利于施工作业,因此通常都会在每年10月中旬停工,直至次年春季复工。重建工作的推进速度,事关受灾群众能否在入冬以前搬出临时安置点、迁入新居。
位于珠峰脚下、常住人口600余人的长所乡森嘎村,是此次地震重灾区之一,全村房屋损毁严重,经勘测定损,仅有2户民居可通过维修继续入住,其余均需推倒重建。
“再造一个森嘎村”的任务,“雅布工作法”义不容辞。
“雅布工作法”坚持以人民至上为宗旨。具体到灾后重建这件事上,就是要将最好的资源留给农牧民、把最好的服务提供给农牧民,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上海援藏的协调下,地震发生两天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先遣队伍抵藏,着手开展灾情考察和村庄重建设计。负责建设的上海建工集团也紧急抽调人力赶赴定日县,并于今年1月21日在当地成立了上海建工定日县灾后援建指挥部。
3月11日,森嘎村上海援建项目正式启动。用上海建工森嘎村重建项目现场负责人庄亦农的话说,这是一个“体现上海速度、上海质量、上海水平的项目”。据庄亦农介绍,截至6月末,森嘎村重建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已达75%左右,全村126户民居全数结构封顶。同时,规划中的村史馆、感恩广场、足篮球场等公共设施也已基本竣工。
森嘎村重建的“上海速度”,让森嘎村村民们倍感期待。眼看着重生的新家园从无到有,对于来自上海的援手,他们的感激之情质朴又真挚。7月1日,一场党建联建活动在新落成的森嘎村感恩广场上举行,大批村民受邀前来。
这是一次特殊的“封顶仪式”。活动结束时,庄亦农等上海援建工作者的肩头挂满了哈达。
拉孜县,318国道5000公里纪念碑处。 于量 摄
未完待续的下半场球赛
今年5月20日,一支来自阿根廷萨尔塔省的球队踏上了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的足球场。
文旅先导,是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人才定下的工作主线之一。三年来,在各方支持和努力下,日喀则2023年、2024年的游客人数、旅游收入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文旅产业发展增速位列西藏第一。
“雅布工作法”强调援藏工作要“创新”,更要“创造”。
2023年,上海援藏首创援藏旅游包机,将100名游客从上海带到了日喀则。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旅游发展局副局长葛永铭表示,这趟包机意义非凡,不仅打破了“西藏之旅始于拉萨”的常规,也填补了日喀则深度游市场空白。首航的游客满意度超过95%。
“航空+旅游”成了文旅产业援藏的一张王牌。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上海援藏旅游包机实现“再出发”,创造性推出“上海—尼泊尔加德满都—日喀则”援藏跨境旅游包机,首次飞出国门。
今年,“航空+旅游”迭代到3.0版本,入境旅游包机完成首航。67名来自日本、阿根廷的入境外籍游客从上海直飞日喀则,遍览当地标志性景点。
在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举行的这场足球友谊赛,成为了此次旅游包机活动的一大亮点。“西藏的孩子们喜欢足球。坐在观众席上,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彭一浩说。上半场双方战成2比3,日喀则队仅落后一球。然而,天公不作美,中场休息时下起大雨。由于雨势过大,下半场比赛被迫取消。在葛永铭看来,这是遗憾,但也是期盼:“留点念想,为了下一次重聚。”
如同这场未完的比赛,上海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了30年,如今又在新的挑战中昂扬奋进、焕发新生。可以想见,未来仍将有一批又一批来自东海之滨的建设者、奋斗者踏上这片土地,用真心真情的帮扶工作,赢得一枚枚白色的拇指印和一声声“雅布”。
原标题:《藏族同胞为啥要在上海援藏干部身上点上白色拇指印?》
栏目主编:陈抒怡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于量
港陆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